恐慌是對未來的不確定

今天(寫作之日)是「口罩購買實名制」實行的第一個週末,也是上班族比較空閒的時刻,因而我起了個大早,騎了摩託車專程在附近巡了圈,以為可以輕鬆買到的口罩,沒想到連跑四、五家藥局卻撲了個空。
買不到也罷,領取規定各唱各的調,讓人有無所適從的感覺。
原來實名制只是大原則,落實到基層,每家藥局各有不同的規定。例如是否配送到藥局就開放民眾領取,或依藥局各自規定的時段領取?是否要先領號碼牌?領了號碼牌是否要先押健保卡?更糟糕的是,即使依藥局規定時間前往,也不保證能買到政府承諾七天僅有的兩個口罩。
如今在市區走一圈,盡眼所見是「口罩、酒精、乾洗手,已售完」的告示,朋友之間聊天也聽到許多「買不到口罩」的抱怨,再加上政府政策反反覆覆、現階段疫情毫無緩和跡象,怎能怪全民「不理性」地搶購口罩!
搶購是因為恐慌,恐慌則是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――買得到買不到口罩、能買到多少口罩、疫情會有何變化、現有口罩數是否足敷家人使用?
如何能降低民眾對未來的不確定感?
台灣有非常健全的戶政系統,建議政府透過里長、鄰長,逐戶依人口數配發口罩。這方法最大的優點是「可以預期」――每週每戶可以領取幾個口罩。
不管領取數量是多或寡,如果可以預期,家家戶戶都會依據自己的需求想出「量入為出」的方案,好比集中給外出工作的子女使用、省著點用、自製替代口罩、搜購親友多餘的口罩、委託國外親友代購,或是重複使用「復活」的口罩
假如想盡了方法口罩仍入不敷出,那就只好減少出門的次數、拒絕不必要的應酬,或盡可能避免前往人群眾多的密閉場所。
總之,數量多有數量多的運用用法,數量少有數量少的應變方案,真正讓人恐慌的是「不確定」。透過里長、鄰長逐戶配發,全民都可預期未來每週可以領取幾個口罩,這是最公平、最省事、最能消滅排隊人潮,也最能降低恐慌心態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