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過「電子支付」吧?
中國大陸最普及,別說一般商店,即使夜市攤販、市場買菜,只要拿出手機刷一下,叮一聲就完成付款。不必算錢,無須找零,更不必經手可能充滿細菌的錢幣。
電子支付是市場的未來,錢幣勢將被淘汰。
能夠淘汰錢幣的關鍵是什麼?
有一位記帳師,完整、詳實地記錄你的每一筆收入與支出。
目前電子支付的記帳師是銀行。
假如全球都採電子支付,實體錢幣便可徹底消失,從此出門不再煩惱要帶多少錢、放在哪個口袋,不會遺失,也不可能被偷……,那將會是多美好的世界!
雖然美好,但仍存在著「銀行」與「國家」。
銀行背後的影武者可能是貪婪的銀行家,國家背後的影武者可能是無恥又無能的政客;這群人高高在上制訂金錢遊戲規則,每當犯錯,受害最深的都是市井小民。
假如能把銀行與國家也排除在商業活動之外,這世界會不會更美好?
這就是比特幣的理想――無需國家,沒有銀行,消滅實體錢幣,商業全然是「買家」與「賣家」之間的互動!
其實,所有虛擬貨幣的理想都如此,然而比特幣更勝一籌。
先不空談理念,且看比特幣的具體作法,再解釋為何現今眾多虛擬貨幣之中,比特幣能一飛沖天、獨領風騷!
比特幣的核心是類似「Facebook」的套裝軟體「Bitcoin」。
想要使用臉書,首須上網下載Facebook套裝軟體,接著申請成為會員,之後便擁有自己的臉書帳號。
同樣的,Bitcoin可以上網下載,透過申請,系統會給使用者一個「隨機碼」;使用者再依據隨機碼生產「私鑰」、「公鑰」、「地址」,其中又以私鑰最為重要,那是使用者的「匿名」密碼。
另外,既然是商業活動,就必須有廠商支持。而所謂支持,是接受使用者以比特幣購買他們的商品。
以上所述示意圖如下(P代表使用者,C代表廠商):
依據Bitcoin規定,每筆交易都必須「公開」。這不像傳統網路購物,交易只是買家與賣家「點對點」的信息交換。
比特幣不僅交易公開,而且系統本身並不記錄。
如果系統記錄,系統就是計帳師。這和交由銀行記帳又有什麼不同?不過是把計帳的工作從銀行轉換到Bitcoin系統。
Bitcoin第一個聰明之處在於:它把系統本身都排除在外!
由於所有使用者都看得到交易紀錄,因而所有使用者都可以擔任計帳師。
現在問題來了:誰願意擔任記帳師?
Bitcoin概略規劃如下:
1. 從營運的第1分鐘開始,每10分鐘劃分為1個「區塊」。所有使用者都可以擔任計帳師,工作就是將這10分鐘內的交易資料「完整且詳實」地記錄下來――這工作稱「打包」,打包的人叫「礦工」,打包的結果是「區塊鏈」。再直白了說:區塊鏈就是這10分鐘的所有交易紀錄。
2. 打包顯然是一個「不太動腦」的勞力活。Bitcoin第二個聰明之處在於打包完成以後,礦工必須破解一道艱深的「數學題」。這題目難到人腦無法面對,必須透過電腦「高速運算」求解。
3. 「打包+破解數學題」的過程叫「挖礦」。Bitcoin會接受第一個完成挖礦礦工的「區塊鏈」,並將它「連結」於舊有紀錄(先前區塊鏈)之後。換言之,不管全球有多少礦工嘗試挖礦,每10分鐘只有1位勝出。
4. 勝出的礦工可以獲得兩種獎勵:
(1) 手續費:和銀行收取的「交易手續費」類似,只是避開實體銀行與人事成本,因而相對便宜。
(2) 打包獎金:這是系統唯一「產製」比特幣的來源,它給予勝出的礦工某定額比特幣,不過每4年減半――第1個4年,每10分鐘打包獎金為50枚;第2個4年減半到25枚,第3個4年再減半到12.5枚……,而後持續每4年減半;等減到2040年,打包獎金幾乎歸零,屆時全球流通的比特幣趨近2,100萬枚。
5. 從Bitcoin成立的第1個10分鐘,一直到最近的10鐘,所有交易紀錄,完整且詳實地保留在系統「公開」的資料庫。
看到這,腦筋動得快的朋友可能好奇:比特幣唯一產製來源是打包獎金,因而Bitcoin創立之初,「生產」的比特幣少之又少,又缺乏廠商支持,那時哪來的交易?
的確,全然沒有交易,因而打包無事可做,挖礦只需破解數學題――搶先破解便可獲得打包獎金;至於交易手續費,由於沒有交易,所以是零。
Bitcoin於2008年11月創立。2010年5月,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名礦工花了1萬枚比特幣購買2張比薩餅。那時他可能非常得意:哇哈哈,1年多的辛苦總算有了代價!
如今比特幣1枚的市值約為140萬台幣。1萬枚,留到今天可換得140億台幣。當年買比薩餅的礦工,今日豈不氣得椎心泣血!
比特幣是近代經濟神話,未來潛力更是充滿想像,想當礦工的能人志士必定爆增。挖礦需要什麼條件呢?
首先,他必須是嫻熟的電腦玩家;其次,要上網下載一套軟體,購買1塊特殊晶片,以及想盡辦法增加電腦的運算速度――滿足這些條件的電腦,業界稱為「挖礦機」。
一台挖礦機至少要投資台幣數萬乃至數十萬元。
如今比特幣風迷全球,某些礦工一口氣購置五、六台,或十幾台速度極快、價值不菲的挖礦機。而即使不計成本購置挖礦機,還得持續支付高昂的電費。據新聞報導,全球與比特幣有關的挖礦機,每年耗電約等於台灣半年的用電量。
隨著比特幣日漸普及,交易量越來越大,手續費也跟著水漲船高。而當交易量超過某個程度,挖礦的動力單單是「手續費」就已足夠,何需再發「打包奬金」?
這是Bitcoin打包獎金每4年減半的原因。
等減到2040年,打包獎金趨近於零,屆時挖礦的動力完全依賴「手續費」。
如何獲得比特幣?
一是成為支持廠商,接受比特幣為交易貨幣;二是透過挖礦,無論打包獎金或手續費的幣值都是比特幣;三是前往「比特幣交易所」,以當時的報價使用一般流通貨幣購買。
以上就是比特幣的概略狀況。
與其說比特幣是一種錢幣,不如說它是一種金融制度。這制度的高妙之處在哪裡呢?
1. 它忠實地記錄每一筆交易,並清清楚楚地保存在系統公開的資料庫。也因此,某帳戶有多少比特幣,其實是這個帳戶過去所有「交易紀錄」的累積。不管使用者是誰,如果有「收入」,必定存在某帳戶「支付」給它的紀錄,絕不可能「憑空冒出」一筆存款。這特色,別說一般使用者,即使系統工程師都無法動手腳,這避開了多少可能發生的弊案!
2. 它不單排除了國家、銀行、錢幣,甚至「系統自己」;是一個全然由消費者主導,最難以遂行「詐騙」的金融制度!
3. 系統唯一產製比特幣的來源是「打包獎金」,額度將於2040年到達2,100萬枚上限。又因交易「認證」為使用者的「匿名」密碼,想必某些使用者會遺忘(特別是早期,比特幣看起來毫無價值的年代),某些使用者因意外死亡來不及轉告親友,這種類似的狀況若發生在銀行,「無主帳戶」的存款最終會歸屬銀行;可是Bitcoin系統,無主帳戶因為沒有密碼,所以無法「支付」,存款將永遠「凍結」在系統之中,其結果等同「消失」。也因此,流通全球的比特幣只可能越來越少,絕不可能增加。
比特幣首創這種「去中心化」的商業模式,後來模仿者此起彼落,可惜科技界有一個殘酷的現實:大哥榮華富貴,二哥終將陣亡!
比特幣已經成為虛擬貨幣的大哥大,模仿者想要超越,難如登天。
假如某個國家禁止使用比特幣呢?
這會形成「國家」與「全球消費者」的對撞,你認為最終誰勝誰敗?別忘了,比特幣是透過網路的國際交易,除非關閉網路,否則國家要如何「杜絕」?
最後告訴讀友我心底的一個結論:
若有閒錢,請投資比特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