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話說進別人心裡

就讀官校時我參加辯論社,擁有上百場比賽經驗,也始終以自己善辯的能力而感到自豪。
特別是質詢,那是我的長項。
辯論比賽的精采之處就在質詢──兩位選手脣槍舌劍、你來我往之際,突然將對手問得張口結舌、無言以對,鐵定能贏得滿堂彩。
畢業以後,我延續學生時期的辯論風,管他討論什麼事情,幾乎都緊盯著別人的回答,一句接著一句追問下去。即使無法將對方問得啞口無言,也非得壓下別人的氣焰。
那是年輕的時候。
之後年紀慢慢大了,也慢慢「溝通」出了一點心得。
尤其是幾個禮拜以前,有一天看電視叩應節目,只見A一陣脣槍舌劍,把C問得無言以對。
雖然如此,落敗的C卻是臉色鐵青、兩眼冒火──瞧見這表情的一剎那,我忽然明白人生不是辯論比賽,溝通的時候若不能把話說進別人的心裡,所有的千言萬語盡皆廢話!
有了這體認,最近瞧見某些民眾與政府溝通,心裡的感觸就格外深了!
和別人溝通的目的是什麼?
不就是希望改變別人的想法!
大力拍桌、高聲叫罵,可能產生丁點效果嗎?
假如不能,所有的付出與努力不都是浪費生命?
浪費生命也罷,還經常把自己氣得半死。
處於今日人人過度膨脹、自以為是的社會,想要和別人有效溝通,首先請留意:把話說進別人心裡!
如何把話說進別人心裡?

一、不要認為自己一定是對的
憑什麼你認為自己一定是對的,別人一定是錯的?
你是你,他是他,這本來就是一個多元的世界。
舉個簡單的例子。
你欣賞前任國防部部長馮世寬嗎?
不管你感覺如何,據我所知,現今大部分空軍袍澤眼裡,他是英雄!
不同的環境、不同的立場,鐵定會孕育出不同的認知。

二、站在別人的立場看問題
想要說服別人,請先站在別人的立場看問題。
再講白了就是:他在乎什麼?
如果斤斤計較錢,你就要從錢的角度切入。
如果吞不下那一口氣,你就要分析「退一步海闊天空」的道理。
如果心中充滿恨,你就應了解恨的原因,再從化解恨的源頭下手。
總之,不能站在他的立場看問題,只是一昧地訴說自己心中的道理,其結果必然是雞同鴨講。
站在別人的立場看問題,或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問題,兩者最基本的差異在哪兒?
站在別人的立場──我之所以苦口婆心,全都是為了你的好。
站在自己的立場──我之所以嘮嘮叨叨,全都是為了我自己。

三、注意講話的態度
沒有人能夠接受「高聲喝斥」的教訓。
即使他畏於權勢,不敢反彈,心裡必也不滿。
輕聲細語、和顏悅色,是有效溝通的第一步。
假如做不到這一點,請不要溝通。
否則溝通不僅不可能產生正面效果,還會有反效果。

四、掌握講話的時機
同樣一句話在不同的時機講出來,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。
例如別人氣急敗壞,你勸告他應該改一改脾氣,他可能接受嗎?
等隔了一天,他的氣消了,同樣的勸告,會不會有比較好的結果?
掌握時機是人生成敗的關鍵。

五、不要直接否定別人
許多失敗的溝通都是從「否定對方」開始。
好比:「你這不對」、「你怎麼可以這個樣子」、「誰准你這樣做」……,類似這種否定別人的開場白,可能把溝通帶往好的方向?
為什麼不能先稱讚別人,再婉言指出別人的錯誤?
稱讚是肯定別人的作為。
指責是否定別人的作為。
有效溝通往往建立在:既有肯定,也有否定。
全然的否定,幾個人能接受?

六、見好就收
我最怕嘮嘮叨叨地「唸人」。
許多人有「唸人」的毛病──說了又說,重複了再重複。
和別人講道理的時候,請留意別人的表情,只要他流露愧色,你就應見好就收,別再廢話。
如果指責有效,一句就夠。
會改的人,就會改。
不會改的人,講再多的道理,也是沒用。

七、無須要求別人認錯
如果別人知錯,你應適可而止,無須要求別人認錯道歉。
這也是「見好就收」的一種。
強力要求別人認錯道歉,對某些個性強的人,可能是另一場災難的開始。

以上所言,無非是強調溝通必須從「心裡」下手。
如果無法說進別人心裡,縱然講話的人口若懸河,效果肯定有限。
想要藉由溝通說服別人嗎?
說服不是在口頭贏過別人,而是從心裡打動對方。
倘若不能如此,所有溝通只是對牛彈琴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