戰爭的獸性與人性

我們習慣於用自己「吃得飽、穿著暖、睡得足」的安穩環境,去評價那些生活在艱苦、高度壓力之下,短暫失序、泯滅人性的行為。

俄烏之戰已邁入48天,若再加上俄軍動員、集結、移防、戰鬥準備,保守估計每個士兵都已離鄉背井670天。這段日子他們生活在天寒地凍的原野,每天醒來單單是盥洗就是一件麻煩事,遑論從戰爭開打以來,部隊駐防在充滿敵意的陌生城鎮,戰士每晚抱著搶枝上床,半夜傳來一聲異響,人人都驚得從床上彈身而起。他們精神長期緊繃,幾乎頓頓吃乾糧,想必萬般思念母親烹煮的羅宋湯,更渴望飯後來一杯冰涼的伏特加,放鬆心情觀看電視球賽轉播。孤獨、思鄉、恐懼,能否活著回去見到所愛的人都是未定數,能夠想像他們過去450天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嗎?

開始的時候,他們還能在道德的約束下保持人的形象,等到時日拖久,光明的人性愈見壓抑,黑暗的獸性愈見猖狂,終而某些人耐不住壓力喪失人性,最後變成一隻徹頭徹尾的獸。

這種「人面獸」不要多,35個就足以製造一場布查大屠殺。目前俄軍攻入烏克蘭的大軍有20萬人,這中間有多少戰士還是人?多少淪為獸?又有多少成為半人半獸?可以預見戰爭若拖延下去,大屠殺事件必定越來越多、越來越狠,也越來越令人痛心疾首。

戰爭是充滿邪惡的武力鬥爭,它鼓勵戰士發揮獸性。不要對人性期望太高,這是大自然的鐵律,正如同把獅子放回叢林,你能指望牠不殺生?

倘若瞭解人性,會清楚解決「屠殺」的根本之道是避免進入戰爭,而不是進入戰爭以後再追究誰是人、誰是獸?

對強者而言,和、戰是一種主觀的選擇;對弱者而言,和、戰是一種被動的智慧。假如和平若白,戰爭是黑,外交應對除了黑與白,別忘了中間還有一大塊灰色區域。至於弱者避戰之道,不就是利用智慧遊走於灰色區域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