澳洲棄單,台灣買單

    過去四十年台灣在全球積極尋找潛艦商源,處處碰壁的情況下被逼得不得不走上「潛艦國造」之路。推動四年餘來,儘管相關單位不斷對外發布好消息,但關心此事的人都清楚,坊間充滿了負面流言與小道消息。

據十月十日媒體報導,台船為研發潛艦用鋰電池,今年三月成立「台船動力科技」公司,隨後獲得官方四億元研發經費。這則新聞國人多半不以為意,畢竟四億對潛艦國造只是九牛一毛。然而內行內卻看得暗自心驚,因為這是何等的雄心壯志!

現今有十七個國家具備建造潛艦的能力,服役中的各式潛艦接近五百艘,其中唯一使用鋰電池的是日本蒼龍艦的第十一艘。日本無論在傳統潛艦的建造工藝,或鋰電池技術皆領先全球。以日本的卓越技術,原預第一艘蒼龍艦就使用鋰電池,然而因無法突破瓶頸,遲至十一年後才成功。

數字會說話。潛艦安裝鋰電池的難度,比建造潛艦本身還要複雜。台灣有什麼背景可能成功?一葉知秋。政府一再表示「順風順水」的潛艦國造,從台船動力的野心看來,相關團隊的信心是否膨脹過頭了呢?

九月中旬,國際軍火圈發生了一件大事,美、英半途殺出,搶走法、澳十二艘潛艦的「世紀合約」。對法國來說這是情何以堪,但卻給台灣帶來意外的機會。

若在四、五年前,對法國出售潛艦給台灣的想法,我只會回以「癡人說夢」。然而今天,美、英搶了法國大單,於心有愧的前提下或許會與法國一致聯手,共同推動「轉單給台灣」。這是台灣過去四十餘年不曾遇到的良機。果真如此,建議政府應積極爭取,然而是直接向法國購買新艦,不要奢望技術轉移。

原因很簡單,因為價格便宜、時程短。

現今全球品質最佳的傳統潛艦是蒼龍級,售價約台幣一百六十億。澳洲為了技術轉移與整體後勤,全案十二艘,每艘平均造價超過一千億。

至於建造時程,以法國的水平從簽約開始,兩年後可交首艦,而後每年再交乙艘。如果技術轉移,協調與學習的過程冗長費時,另外還有「責任不清」的風險。就算台船成功克服所有困難,待滿足海軍八艘需求,以每艘服役三十年概算,後續台船相關人員與機具要閒置多久?

台灣自製的潛艦可能出售給其他國家嗎?這要克服兩大問題。一,紅區裝備仍控制在其他國家手中,若無裝備,技術再高也是惘然;二,國際軍火管制嚴格,想要搶食潛艦市場大餅,台灣無此實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