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魚不卡刺

       幸福的用餐時刻,曾經被魚骨刺過嗎?

如果是細小的軟刺,喝點醋,吞幾口乾飯,折騰幾十分鐘或許能夠解決。如果是硬刺,不巧又卡在喉嚨深處,那就必須送醫,打麻藥,使用口腔擴張器,以近乎動手術的工程才可能取出。

不管是軟刺或硬刺,經歷一次,終生難忘。

我老婆就是一例,不管吃什麼魚,都膽戰心驚、如履薄冰。

偏偏我是家庭煮夫,每天晚餐幾乎都有魚。就我近身觀察,凡是畏懼吃魚之輩(例如老婆),多半不了解魚骨結構,一下筷就挑在「錯誤處」,自然而然將魚骨與魚肉一同送入口中。

正因為如此,今天動手寫這篇文章。看完本文,你會清楚魚骨結構,進而正確「下筷」,減少被魚骨刺到的機率。

 

魚骨結構

記住大自然的演化定律:動物身體不會存在多餘、無用的組織;因為如果多餘、無用,億萬年的演化早已將其淘汰。

骨頭就是組織的一種。

魚體內部不會無緣無故,出現沒有功能的骨頭。

骨頭之所以存在,定然是為了支撐某一個器官。

請看魚體結構如下:


魚有五種鰭――背鯺、胸鯺、腹鰭、臀鰭、尾鰭。

鰭需要「魚骨」支撐――切記此點,這是吃魚避免被魚骨刺到的第一祕訣。

龍骨連結魚頭支撐尾鰭,這三者形成魚骨的主結構。 


龍骨很明顯,稍微留心就可剔除,被龍骨刺到的機率很低。

麻煩的是連結其他四種鰭的魚骨。 


與龍骨比較,這四種鰭的魚骨較細、較短,稍不留神就容易吞下肚。吃魚時被魚骨刺到,十之八、九是這四種鰭的魚骨。

下面這張相片,清楚顯示這類魚骨的危險性。 


魚鰭的細骨雖然複雜,所幸胸鰭與腹鰭左右各一,靠近魚頭,容易區隔;背鰭與臀鰭只有一片,又與龍骨同處「魚身中線」。也因此,魚肉無骨的部位請參考下面這張相片――兩側各缺少的那塊肉,便是吃魚時應「下筷」之處。 


再具體地說,安全吃魚只要掌握一個原則:

不要碰到魚鰭!

不過,魚游動時不停擺動魚鰭,連結細骨的肉細、有嚼勁,捨棄不吃是外行。

如何正確吃魚鰭?

1.     小心挑出魚鰭以及連結的細骨。

2.     魚鰭朝外,細骨朝內,小心放入口中,順著骨頭「吸」魚肉。

喜愛吃魚的老饕,鐵定覺得這段說明是多餘。

今天我特別買了一條魚,乾煎,再以近乎解剖的流程說明吃魚的過程。對老饕而言,這無異廢話連篇,然而對我,卻是耗費數年才體驗的心得。

 

安全吃魚

1.     正確烹調,確保魚身「完整」(別以為很簡單,自己煎煎看,這火候不容易啊)。

 

2.     以龍骨為中心向兩旁「剝離」上層魚肉,注意不要碰到魚鰭。

 

3.     拉起魚尾,連同龍骨與魚頭一道剔除,露出下端魚肉。

 

4.     小心剔除魚鰭以及與魚鰭連結的魚骨。

 

5.     或許仍有殘留魚骨(特別是靠近魚頭,魚骨較複雜的部位),但大致只剩魚肉。端上桌,灑點鹽,擠上檸檬汁,家人可以安心享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