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知有己

  早年沒有Ybike,我在台北市的短距離通行只能靠步行。那時候走在街頭,邊走邊專心想事情,冷不防身後傳來單車的一聲「叮咚」,音量雖不大,但事出突然,總會嚇我一跳!
  這時我會狠狠瞪一眼單車騎士,同時心裡抱怨:按什麼按!你不知道這是人行道?
  近幾年Ybike興起,由於方便、省錢、健身,我也加入使用者行列。
  如今在市區,短距離往來只要天晴,我必定騎Ybike
  很不幸,當我成為單車騎士,也開始受不了「心無旁鶩」的行人。
  他們或許一個,或許兩個,慢吞吞走著,有時擋住整條街的去處。
  我慢慢踩著單車跟在他們腳後,跟著跟著就跟出了火氣,於是猛按一聲「叮咚」,巴不得嚇他們一跳!
  *     *    *    *    *
  上禮拜我搭桃園到台北的客運,有一位不熟悉路況的女乘客,開車前探頭在車門處詢問司機:「這輛車到新店嗎?」
  到新店──很簡單的答案,沒想到司機理也不理。
  女乘客等了等,接著又問:「這輛車到新店嗎?」
  令人意外的是,司機使用非常不客氣的語調質問道:「妳問別人問題,不知道說『請問』嗎?」
  女乘客碰了一鼻子灰,悻悻然走了。沒多久,她在先生的陪同下再度出現,這回換她的先生問:「這輛車到新店嗎?」
  司機似乎忍無可忍,突然提高音量責問:「你問話的基本禮貌都沒有,不知道說『請問』嗎?」
  結果三個人大吵一架。
  那對夫妻氣沖沖地離開,索性車也不坐了。
  吵架時我就坐在車上,整個過程看得一清二楚。後來我特別留意那位司機的言行,注意到每當到站,乘客下車對他說「謝謝」,不管男、女、老、少,他一概置之不理。
  *     *    *    *    *
  我有一位朋友,由於家傳了幾十枚古幣,為了查尋古幣的價值,引發了他研究古幣的興趣。
  這一研究便勾起了他搜購古幣的熱情。
  去年初,他興高采烈地打電話告訴我,說有11804年美國1元銀幣。
  我本來不以為意,然而他再三要我上網查一查這枚銀幣的價值。
  不查也罷,這一查差點沒嚇得我從椅子上跌下去!
  我的天啊,1804年美國1元銀幣是美國「錢幣之王」,當年只做了幾枚「樣幣」,之後便不再生產,如今保守估價每枚在美金千萬元之譜!
  是的,別懷疑,1枚銀幣的售價大約是台幣3億元!
  除此以外,他還有幾十枚其他年代稀有銀幣。
  了解銀幣的價值,我二話不說,帶了專業相機直奔他家,將所有錢幣照相、記錄、歸檔,然後要求他申請銀行保險箱,再把所有錢幣鎖入保險箱。
  忙完這些事,我這才有空,回到家,把錢幣的相片存入電腦,再上Google搜尋相對應錢幣的相片,兩相比對……,又一次,我幾乎從椅子上跌下去!
  這次不是因為「嚇」,而是因為「氣」。
  我能不生氣嗎?
  請看相片一,左邊為朋友收藏的銀幣,右邊為Google查獲的相片。

相片一:美國錢幣之王,18041元銀幣。
  請仔細看相片一,好好比較一下左、右錢幣。
  需要很專業嗎?
  哪1枚是仿冒品?
  不過,七、八十年以前古人在沒有比較的前提下,單1枚銀幣在手,如何知道那是仿冒品?
  今日拜Google之賜,人們可以輕輕鬆鬆上網查到「正確樣本」。
  若想證明為真,的確非常困難。
  然若為假,兩張相片併排一放,真假立辨!
  很可惜,我那位朋友看不出來。
  或許也看得出來,但由於心裡存在發財夢,他對真相視而不見,而一廂情願地催眠自己:這是1枚真幣!
  *     *    *    *    *
  以上三個故事說明了什麼?
  人們習慣於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問題。
  再簡單一句話就是:只知有己!
  由於只知有己,往往便會像我,或那位司機,只看得到別人的錯,而不清楚自己的錯。
  或是進一步,像我那位朋友,由於自身存在一廂情願的想法,因而忽視了明明白白擺在眼前的事實。
  別以為這是很愚蠢的行為。
  其實這是人之常情。
  對於相片一,我之所以能夠「一眼立辨」,最主要的原因是:我不是這枚仿冒品的擁有者。
  假如我擁有這枚仿冒品,因為那牽涉到3億元的發財夢,可能我也會擁有截然不同的想法。
  好比說:
  這枚銀幣極度稀有,Google的樣本正確嗎?
  這枚銀幣年代久遠,朋友的先祖不知銀幣價值,保存不良以致過度磨損?
  兩百多年以前銀幣的製作工藝不成熟,模子硬度不夠,因而頭幾枚生產得比較精細,越後面就越模糊?
  …………
  總之,當你對一件事情充滿期待,很可能會漠視那「顯而易見」的現象,而對那「遙不可及」的結果充滿期待。

  現實生活中有太多太多「只知有己」的例子。
  你、我、他,很可能都一而再、再而三地犯下類似的錯誤。
  下次再對別人有什麼不滿的時候,不妨跳出「自己」的框架,站在別人的立場,重新思考你所面對的不滿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