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專家誤判俄烏形勢?

此次俄羅斯發動侵略烏克蘭以前,國內外軍事與戰略專家,甚至烏克蘭的政府與人民,絕大多數認為俄羅斯不會攻打烏克蘭。之所以誤判,概略有以下四個原因:

 

一、侵略者必集結優勢兵力

回顧歷史,發動戰爭的侵略者多半會在前線集結優於防衛者的兵力。特別是戰鬥民族俄羅斯,仗著兵強馬壯,通常會集結對手兩倍以上的兵力。以此條件衡量,這次俄方在邊界集結的人數與烏方常備部隊概等,因而許多專家研判普丁並無侵略的決心。

事實上戰具改變戰法。如今武器「遠距精準打擊」的能力不同以往,各式載台的機動與速度皆有大幅提升,單看前線集結的兵力不夠精確,因為現代戰爭講究「火力集中」,不是「兵力集中」。所以即使不在前線,只要射程搆得上敵境的武器,以及速度可以及時支援前線的部隊,都可算成侵略者集結兵力的一環。

 

二、三軍未發,糧草先行

戰爭除了硬碰硬的戰場撕殺,更重要的是後勤支援,例如彈藥、油料、糧食、醫療整備、機械修復,甚至後備動員都「有跡可尋」。此次俄方發動攻擊以前,檯面上兵力調動十分明顯,檯面下糧草先行似乎不見蹤影,這也是許多專家誤判的原因。

其實戰爭的準備程度和預估戰爭的長短息息相關。2014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所屬克里米亞半島,整個過程只有幾天,雙方未發一槍一彈。

戰爭會延續多久、戰況有多激烈,「事實」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領導者戰前的研判。或許普丁認為此次侵略烏克蘭,即使無法如克里米亞那般順利,至少也應在數日,或頂多一、兩週內結束。當然,單純地看軍事力量,俄羅斯不是北約與歐美的對手。然而在俄烏問題爆發的第一時間,拜登清楚表達「美國不會派兵介入」,隨後在其他多個場合重申此原則。這讓俄方吃了秤砣,鐵了心:如果美國不會派兵介入,北約或歐盟更不可能。這必然是一場俄烏之間、強凌弱的戰爭,普丁感覺勝券在握,有把握速戰速決,所以無須過多準備,戰前「糧草先行」的跡象也就不明顯。

 

三、奇襲是速戰速決的關鍵

不管什麼原因,發動戰爭都冒天下之大不韙。為降低國際干預,速戰速決的奇襲是成敗關鍵。此次俄方使用幾個月的時間將部隊、船艦、武器、裝備移防到邊境,給予烏克蘭、歐盟、美國有充分的時間思索俄軍可能採取的行動,早就喪失先發制人的奇襲機會,這也是許多專家研判普丁不會下令攻擊的原因。

對一場「敵我勢不兩立」的戰爭,奇襲的確是勝敗關鍵。可是,對於文化語言相近、歷史糾葛不清的雙方,為了爭取民心,戰前竭盡所能地溝通、警告、武嚇,充分傳達「能做的都做了」,我已仁至義盡的態度,剩下的就是你咎由自取,如此才能爭取更多的民心。

 

四、戰爭以利益為導向

俄羅斯發動戰爭能獲得什麼利益?無需細究,單是股市、匯市,國際孤立與經濟制裁就是一場大災難。而在犧牲成千上萬的生命,付出慘痛代價之後,對經濟沒有任何助益,因此多數專家認為俄羅斯不可能入侵烏克蘭。

戰爭以利益為導向是民主國家「多數決」的結果,因為多數人透過理性討論,避免個人意氣或情緒之爭,一切以對大部分人民有利的方向為依歸。可惜這些專家忽略了,俄羅斯不是民主國家,是否發動戰爭,只在普丁一念之間。

 

沒有錯,這篇文章是事後諸葛。雖然如此,由於台灣處境與烏克蘭類似,所以即使事後諸葛,也值得兩岸借鏡。針對台北,不要局限於傳統觀念而認為戰爭不可能發生;對於北京,如果貿然發動武統而無法速戰速決,今日俄羅斯的國際處境就是北京的未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