――談遼寧艦戰力
日前因美艦長「蹺腳照」風波,我在電子媒體發表「遼寧艦目前還不具備戰力」,這講法隨即引來許多網友反彈;由於絕大部分都不夠專業,今天容我花點時間解釋幾句。
三十多年以前,中華民國海軍艦艇多半來自於美軍除役艦。直到中國造船公司自製「成功級飛彈巡防艦」,這才開創了新時代,由於意義非凡,海軍當時將所有新造艦都區分為「二代艦」。
二代艦的第一艘是成功艦。
我是成功艦首任副艦長。
副艦長兼任艦上「訓練官」。
首艘艦的訓練事關重大,所以那年頭副艦長的平均任期雖僅一年,但我的任期長達兩年半。我深度參與成功艦的成軍與訓練,甚至親手編撰《成功級艦艦艇組織規程與操演教令》(SORM:Ship organization and regulation manual)。
這本教令的每一個字,都是我深思熟慮之後再親手鍵入電腦。
我可以毫不客氣地說:這本教令是我一生對海軍最大的貢獻。也因此,我深知「新兵力」成軍與訓練的複雜過程,更清楚它的困難與關礙。
新造艦艇自建造到服役的「重大節點」如下:
1. 建造:造船廠依據藍圖施工。
2. 下水:「硬體」完成,船出乾塢下水,先在港內靠泊測試所有裝備(港試),確認功能都正常,接著才出海測試所有裝備(海試)。
3. 成軍:硬體建造完成,裝備功能正常,船廠完成建造任務,戰艦正式移交海軍。在這一天以前,船的權責屬於造船廠;這一天之後,船出任何意外都由海軍負責。也唯有在成軍以後,艦上官兵才能進行相關「測試」與「單艦組合訓練」。
4. 服役:通過上級「督導單位」檢測,證明單艦「硬體+人員」都合格,如此才有資格加入戰鬥部隊,開始進行與其他兵力的組合訓練。
按照建造合約,艦艇「成軍」以前,裝備的操控權責在船廠,「接艦官兵」只能在旁見學。成軍後換成官兵當家作主,接著要進行單艦組合訓練,好比備戰部署、直升機起降部署、拖船被拖部署、損管堵漏、核生化作戰、人員落水……,總共有三十多項「部署操演」,每一項都是做了又做,教令改了又改,最終SORM才會定案。
除了部署操演,還有幾十項與戰術有關的測試,好比所有火砲與飛彈射擊的精準度、航行時「各種不同裝備組合」的噪音測試、不同速度的噪音測試、艦體校磁測試、各種不同「舵角」的旋轉半徑等。
成功艦只是一艘功能單純的飛彈巡防艦,官兵兩百人左右,吃水四千兩百噸,而且在它之前海軍已擁有類似功能的陽字號驅逐艦,首艦「交艦後成軍訓練與測試」就足足花了一年!
遼寧艦呢?
先別說「航母戰鬥群」,單單是遼寧艦本身,官兵兩千人左右,吃水六萬五千噸,再據媒體報導,成軍後需要做的測試項目逾千項!
中國從不曾擁有航母,甚至連類似的戰艦都沒有。
這是中國五千年歷史開天闢地的第一艘!
想要把遼寧艦「單艦」操控得「得心應手」,中國必須花很大的功夫。
這也罷,航母講的是「戰鬥群」。
航母戰鬥群概略布置如下:
1. 航母是「移動機場」,除了起降飛機,其他什麼都不管。
2. 巡洋艦1至2艘負責「護衛航母」的作戰指揮,下轄以下部隊:
(1) 1架空中預警機。
(2) 數架與航母距離300公里左右的「在空機」。
(3) 2至4艘與航母距離30 至 50公里的驅逐艦。
(4) 1至2艘「攻擊核子潛艦」。
航母若覺得安全有威脅,戰鬥群會「散出去」形成一個直徑600公里的保護網。反之看到如下編隊,你應清楚這是在「無敵情」狀態下的一般巡航。
航母戰鬥群是「極高難度」的四度空間(陸、海、空、水下)聯合作戰――這又是中國從不曾有過的經驗;如何制訂簡易的準則,有效指揮與協同作戰,發揮戰鬥群最大的戰力,難度恐怕比航母單艦「成軍訓練」要難上千、百倍。
人沒有一口吃胖的。
中國全力發展軍事不過是最近二、三十年的事,而即使到了今年,國防預算亦不及美國的三分之一。
美國是傲視全球四、五十年的軍霸,每年國防預算超越後面十二、三個國家的總合,擁有航母近一個世紀。
遼寧艦戰力想要跟美國航母相比,那是夜郎自大。
建造一艘和雷根號一樣龐大、一般性能的航母,十年內中國或許就有這個能力。但想要將戰鬥群的戰力發揮得淋漓盡致……,或是最起碼和美國今天的戰力不相上下,那至少還要再等個五至十年!
萬事起頭難――先聖先賢早就這麼說了!
我敢武斷地講,不管中國未來投入多少預算,如果在一、二十年內能夠擁有一個和美國一較長短的航母戰鬥群,我會豎起大拇指,誠心誠意地說:中國海軍超級優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