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洪武三十一年(西元一三九八年),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病逝,皇太孫朱允炆繼任,是為明惠帝。
惠帝即位隨即召思想家方孝孺入京,並委以重任。
對惠帝的知遇之恩,方孝孺十分感激,決心竭盡全力輔佐惠帝治理天下。
當時各地藩王勢力日增,惠帝聽從權臣建言執行削藩政策,希望能藉此鞏固中央權力。
不料此舉引起駐防北京的燕王朱棣起兵,以「清君側」之名揮軍南下。
為平叛軍,惠帝派兵北伐,而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全出自方孝孺之手。
不幸燕軍驍勇善戰,王師逐漸失利,燕王終而在起兵三年後攻入京城,惠帝於宮內自焚而死。
燕王進京後文武百官見風轉舵,紛紛表達效忠之意,然方孝孺拒不投降,以致被捕下獄。
當時方孝孺已是名聞天下的第一大儒,學識品德皆為四海所稱頌。朱棣亦想借用方孝孺的名聲收攬人心,於是屢次派人到獄中向方孝孺招降,希望由他撰寫新皇帝的即位詔書。
方孝孺堅決不從。
朱棣強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。
方孝孺披麻帶孝而入,悲慟至極,哭聲響徹大殿。
朱棣上前安慰方孝孺,希望他能輔佐自己治國,並保證他官復原位。
方孝孺質問:「惠帝在哪?」
朱棣回道:「惠帝已經自焚而死。」
方孝孺追問:「為何不立惠帝的兒子為君?」
朱棣解釋:「他年紀太小,不適合擔任國君。」
方孝孺繼續追問:「為何不立惠帝的弟弟為君?」
「這是我們朱家的事,不必你管。」講到這朱棣怒火中燒,令人將筆墨置於方孝孺面前,宏聲喝令:「即位詔書非你起草不可。」
方孝孺接過筆,寫上「燕賊篡位」四個字,隨即擲筆於地,冷喝道:「死有何懼?詔書我絕不寫。」
朱棣威脅道:「你不怕我誅你九族?」
方孝孺義無反顧地說:「要殺就殺,誅十族我也不怕!」
知道什麼是誅九族嗎?
九族是從犯罪者起算,上推四代至高祖(高祖、曾祖、祖、父),下推四代至玄孫(兒、孫、曾孫、玄孫),橫推三從兄弟(同一個「高祖」,卻屬不同「曾祖」的所有族兄弟)──幾乎和犯罪者有一絲一毫的血緣關係,全部殺無赦!
中國歷朝歷代最殘酷的刑罰就是誅九族。
朱棣恐嚇要誅方孝孺九族,這已是最嚴苛的刑罰。卻不料方孝孺一時口快,喊了個「誅十族我也不怕」。
一句話,喊起來很爽、很悲壯,也很能成就方孝孺的歷史英名。
結果呢?
朱棣如他所願,在九族之外再加一族。
可是往例只有九族,如今要加哪一族呢?
往上再推一族,全已壽終;往下再算一族,還未出生。朱棣左思右想,最終把方孝孺的「門生好友」算成第十族。
這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中唯一的一次誅十族,因此案被殺者高達八百七十三人,流放充軍者數以千計。
別以為流放充軍是到偏遠地區過農耕日子。古時交通不便,能安全走到發配地已屬不易;即便到了目的地,多半也淪為當地官員的奴役。
聽完方孝孺的故事,接著再看導演陳凱歌執導的電影《荊軻刺秦王》,裡面有這麼一個橋段:
秦王嬴政率軍親征,大軍攻陷趙國都城邯鄲,趙國守軍全體殉國,僅留下數千個集中在祖廟的童男童女。
由於秦王在攻城以前承諾不殺趙國的孩童,破城後他親自前往趙國祖廟。為了表達愛民,秦王手中拿著鈴鼓,微笑走向人群最前排的一個小男孩。
秦王一邊轉動鈴鼓,一邊對小男孩說:「來,給你,拿著。」
卻不料小男孩「呸」一聲吐了秦王一臉口水。
秦王一怒毀了承諾,下令屠殺趙國所有的童男童女。
以上兩個故事能給我們什麼啟示?
這些事離今天很遙遠,即使聽了看了,坦白說,我的感觸不深。
直到幾年前有幸認識雷震的女兒雷美琳。
雷震是中國近代史赫赫有名的大人物,我則有幸認識雷大姐。和她往來的日子,常聽她談到當年的感受,以及自從父親被捕入獄,家人生活翻轉直下的過程。
特別是她的先生金陵是我海軍官校四十六年班學長,就因為娶了雷震的女兒,海軍生涯從此中斷,退伍後求職又處處碰壁,被迫在家當了幾年管家,接著才「不得不」移民美國。
移民之初他們舉目無親、借貸無門,走頭無路之餘開了家餐館,雷大姐充當廚師,金學長擔任跑堂,夫妻二人為了生活辛苦打拚十餘年。
了解雷大姐當年的處境,我深有所感。某日兩人閒聊到一半,我突然岔開話題道:「我現在明白了,那些民主鬥士,其實最悲慘的不是他們自己。」
雷大姐不明所以看著我。
「好比您父親。他是吃了苦,但他有心中的理想支持他這麼做,而且他也在歷史上得到了美好名聲。至於您和金陵學長,即使你們的遭遇沒有更苦,也不比您父親好受,可是你們得到了什麼?」
今天談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麼?
我無意指責方孝孺或雷震,他們有他們的堅持,他們有他們的偉大之處。
留名青史之所以令人神往,正因為歷史出了這麼幾個偉人。
可是,如果跳脫偉人的位置,你可曾想過他們身邊的那一大群親人?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,不屈不撓、梗直敢言,那都是「個人」的理想與堅持。
假如方孝孺是孤家寡人,朱棣也本著「罪不及子孫」的原則處理此事,我必須說,方孝孺反駁的那幾句話是擲地有聲、令人佩服!
又假如電影中秦王手搖鈴鼓的一刻,小男孩是邯鄲城唯一的活口,我就得欽佩那個小男孩口水吐得好、吐得漂亮、吐得勇敢!
可是,當你不僅僅代表你自己,而是作為團體中的一分子,你還能依照自己的個性率性而為嗎?
我相信大部分人想過的只是平凡的日子,憑什麼陪著你被殺、被關、被流放、被迫害?
小時候我也想成為一個偉人。自從認識雷大姐,了解她與家人當年的處境,我心裡清楚地明白:我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偉人。
因為遭逢類似的壓力,我的父兄、我的妻子、我的兒女……,全都會闖進我的腦海。
我膽小、沒志氣嗎?
是,我的確膽小,也沒志氣。
雖然成不了偉人,但我至少不會拖累別人。
惠帝即位隨即召思想家方孝孺入京,並委以重任。
對惠帝的知遇之恩,方孝孺十分感激,決心竭盡全力輔佐惠帝治理天下。
當時各地藩王勢力日增,惠帝聽從權臣建言執行削藩政策,希望能藉此鞏固中央權力。
不料此舉引起駐防北京的燕王朱棣起兵,以「清君側」之名揮軍南下。
為平叛軍,惠帝派兵北伐,而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全出自方孝孺之手。
不幸燕軍驍勇善戰,王師逐漸失利,燕王終而在起兵三年後攻入京城,惠帝於宮內自焚而死。
燕王進京後文武百官見風轉舵,紛紛表達效忠之意,然方孝孺拒不投降,以致被捕下獄。
當時方孝孺已是名聞天下的第一大儒,學識品德皆為四海所稱頌。朱棣亦想借用方孝孺的名聲收攬人心,於是屢次派人到獄中向方孝孺招降,希望由他撰寫新皇帝的即位詔書。
方孝孺堅決不從。
朱棣強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。
方孝孺披麻帶孝而入,悲慟至極,哭聲響徹大殿。
朱棣上前安慰方孝孺,希望他能輔佐自己治國,並保證他官復原位。
方孝孺質問:「惠帝在哪?」
朱棣回道:「惠帝已經自焚而死。」
方孝孺追問:「為何不立惠帝的兒子為君?」
朱棣解釋:「他年紀太小,不適合擔任國君。」
方孝孺繼續追問:「為何不立惠帝的弟弟為君?」
「這是我們朱家的事,不必你管。」講到這朱棣怒火中燒,令人將筆墨置於方孝孺面前,宏聲喝令:「即位詔書非你起草不可。」
方孝孺接過筆,寫上「燕賊篡位」四個字,隨即擲筆於地,冷喝道:「死有何懼?詔書我絕不寫。」
朱棣威脅道:「你不怕我誅你九族?」
方孝孺義無反顧地說:「要殺就殺,誅十族我也不怕!」
知道什麼是誅九族嗎?
九族是從犯罪者起算,上推四代至高祖(高祖、曾祖、祖、父),下推四代至玄孫(兒、孫、曾孫、玄孫),橫推三從兄弟(同一個「高祖」,卻屬不同「曾祖」的所有族兄弟)──幾乎和犯罪者有一絲一毫的血緣關係,全部殺無赦!
中國歷朝歷代最殘酷的刑罰就是誅九族。
朱棣恐嚇要誅方孝孺九族,這已是最嚴苛的刑罰。卻不料方孝孺一時口快,喊了個「誅十族我也不怕」。
一句話,喊起來很爽、很悲壯,也很能成就方孝孺的歷史英名。
結果呢?
朱棣如他所願,在九族之外再加一族。
可是往例只有九族,如今要加哪一族呢?
往上再推一族,全已壽終;往下再算一族,還未出生。朱棣左思右想,最終把方孝孺的「門生好友」算成第十族。
這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中唯一的一次誅十族,因此案被殺者高達八百七十三人,流放充軍者數以千計。
別以為流放充軍是到偏遠地區過農耕日子。古時交通不便,能安全走到發配地已屬不易;即便到了目的地,多半也淪為當地官員的奴役。
聽完方孝孺的故事,接著再看導演陳凱歌執導的電影《荊軻刺秦王》,裡面有這麼一個橋段:
秦王嬴政率軍親征,大軍攻陷趙國都城邯鄲,趙國守軍全體殉國,僅留下數千個集中在祖廟的童男童女。
由於秦王在攻城以前承諾不殺趙國的孩童,破城後他親自前往趙國祖廟。為了表達愛民,秦王手中拿著鈴鼓,微笑走向人群最前排的一個小男孩。
秦王一邊轉動鈴鼓,一邊對小男孩說:「來,給你,拿著。」
卻不料小男孩「呸」一聲吐了秦王一臉口水。
秦王一怒毀了承諾,下令屠殺趙國所有的童男童女。
以上兩個故事能給我們什麼啟示?
這些事離今天很遙遠,即使聽了看了,坦白說,我的感觸不深。
直到幾年前有幸認識雷震的女兒雷美琳。
雷震是中國近代史赫赫有名的大人物,我則有幸認識雷大姐。和她往來的日子,常聽她談到當年的感受,以及自從父親被捕入獄,家人生活翻轉直下的過程。
特別是她的先生金陵是我海軍官校四十六年班學長,就因為娶了雷震的女兒,海軍生涯從此中斷,退伍後求職又處處碰壁,被迫在家當了幾年管家,接著才「不得不」移民美國。
移民之初他們舉目無親、借貸無門,走頭無路之餘開了家餐館,雷大姐充當廚師,金學長擔任跑堂,夫妻二人為了生活辛苦打拚十餘年。
了解雷大姐當年的處境,我深有所感。某日兩人閒聊到一半,我突然岔開話題道:「我現在明白了,那些民主鬥士,其實最悲慘的不是他們自己。」
雷大姐不明所以看著我。
「好比您父親。他是吃了苦,但他有心中的理想支持他這麼做,而且他也在歷史上得到了美好名聲。至於您和金陵學長,即使你們的遭遇沒有更苦,也不比您父親好受,可是你們得到了什麼?」
今天談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麼?
我無意指責方孝孺或雷震,他們有他們的堅持,他們有他們的偉大之處。
留名青史之所以令人神往,正因為歷史出了這麼幾個偉人。
可是,如果跳脫偉人的位置,你可曾想過他們身邊的那一大群親人?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,不屈不撓、梗直敢言,那都是「個人」的理想與堅持。
假如方孝孺是孤家寡人,朱棣也本著「罪不及子孫」的原則處理此事,我必須說,方孝孺反駁的那幾句話是擲地有聲、令人佩服!
又假如電影中秦王手搖鈴鼓的一刻,小男孩是邯鄲城唯一的活口,我就得欽佩那個小男孩口水吐得好、吐得漂亮、吐得勇敢!
可是,當你不僅僅代表你自己,而是作為團體中的一分子,你還能依照自己的個性率性而為嗎?
我相信大部分人想過的只是平凡的日子,憑什麼陪著你被殺、被關、被流放、被迫害?
小時候我也想成為一個偉人。自從認識雷大姐,了解她與家人當年的處境,我心裡清楚地明白:我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偉人。
因為遭逢類似的壓力,我的父兄、我的妻子、我的兒女……,全都會闖進我的腦海。
我膽小、沒志氣嗎?
是,我的確膽小,也沒志氣。
雖然成不了偉人,但我至少不會拖累別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