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要稍微關心國際新聞,肯定清楚什麼是伊斯蘭國(IS)。
特別是最近幾年國際恐攻頻傳,IS的名號不斷出現在媒體,如今聽到IS,簡直有「如雷貫耳」的感覺!
雖然如此,不知道你是否懷疑天底下怎麼會有IS這種愚蠢的組織?
不愚蠢嗎?
四處殺人放火,幾乎把全球幾大強權全招惹完了,手段極其凶狠、極不仁道,還再再透過網路直播斬首人質的血腥畫面,那不是明明白白在激起眾怒?
難道IS不清楚「合縱連橫」的國際關係,也不了解「建立十個朋友,不如少樹立一個敵人」的基本做人道理?
IS的胡做非為,豈不是在向全世界各強國發布「你們一起來打我啊」的訊息?
有如此愚蠢的組織嗎?
說明這問題之前,不妨先看看最近發生在國內的兩則新聞。
一個是四月十四日,前台北市議員李承龍前往烏山頭水庫,鋸斷八田與一銅像的頭部。
第二個是五月二十八日,李承龍闖入北投逸仙國小,在夜色下損毀兩尊日據時代留下的「石狛犬」。
請問李承龍如此幹的原因是什麼?
親中反日?
或許是原因之一,但肯定不是主要因素。
最主要的,對於政治人物而言,當然是選舉的考量。
沒有錯,無論是鋸斷銅像的頭或損毀石狛犬,都不是文明的行為,也無法獲得大部分人民的認同。
可是李承龍想要參選的是台北市議員,不是立法委員。
立法委員是「單一選區制」,也就是每個選區只有一位候選人能夠當選。想要贏得立委選舉,勢必獲得該選區大部分選民的認同。
台北市議員是「複數選區制」,每個選區分別選八、九位到十幾位,有時競爭激烈到獲得3%或4%選民支持就會當選。在龐大的選民之中,李承龍不文明、親中反日的行為,有沒有可能獲得3%或4%選民的認同?
當然有可能。
只要有可能,下次台北市議員選舉他就有可能當選。
現在明白了嗎?
李承龍才不在乎綠色或中性選民是如何看他,因為這些人全不是他的「受眾」。
所謂受眾就是接受廣告的公眾,也就是廣告的對象。
所有廣告對象都不可能是全面的,它必須針對可能的消費族群。
李承龍這些行為的對象,就是他選區裡「親中反日」的選民。
以台北市而言,每個選區不具備3%到4%親中反日的選民嗎?
若能明白受眾的道理,接著就能了解IS那些看似極其愚蠢行為,其實都有它的目的。
IS發動恐攻,以及在網路上直播斬首人質的血腥畫面,它的受眾不是你我,而是那群有可能成為伊斯蘭國聖戰士,從小生長在西方社會的年輕人。
這些年輕人很大一部分是中東移民的第二、第三代,他們長期遭受白人的歧視,難以在成長的環境中找到「認同感」與「成就感」。從開始的迷惘,到後來的敵視,最終就可能認同伊斯蘭國的偏激思想。
而IS在各國幹下的恐攻,以及在網路直播斬首人質的血腥畫面,其目的不過在告訴潛在的支持者:我們什麼都敢做、什麼都敢幹,只要加入我們,我們一定支持你,你也什麼都可以幹!
這不就是認同感與成就感嗎?
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有它合理的動機。
每個人的一生不就在追求認同感與成就感?
下次再看到什麼令人疑惑的「公眾行為」,假如不明白,不妨先想一想它的「受眾」是誰?
雖然如此,不知道你是否懷疑天底下怎麼會有IS這種愚蠢的組織?
不愚蠢嗎?
四處殺人放火,幾乎把全球幾大強權全招惹完了,手段極其凶狠、極不仁道,還再再透過網路直播斬首人質的血腥畫面,那不是明明白白在激起眾怒?
難道IS不清楚「合縱連橫」的國際關係,也不了解「建立十個朋友,不如少樹立一個敵人」的基本做人道理?
IS的胡做非為,豈不是在向全世界各強國發布「你們一起來打我啊」的訊息?
有如此愚蠢的組織嗎?
說明這問題之前,不妨先看看最近發生在國內的兩則新聞。
一個是四月十四日,前台北市議員李承龍前往烏山頭水庫,鋸斷八田與一銅像的頭部。
第二個是五月二十八日,李承龍闖入北投逸仙國小,在夜色下損毀兩尊日據時代留下的「石狛犬」。
請問李承龍如此幹的原因是什麼?
親中反日?
或許是原因之一,但肯定不是主要因素。
最主要的,對於政治人物而言,當然是選舉的考量。
沒有錯,無論是鋸斷銅像的頭或損毀石狛犬,都不是文明的行為,也無法獲得大部分人民的認同。
可是李承龍想要參選的是台北市議員,不是立法委員。
立法委員是「單一選區制」,也就是每個選區只有一位候選人能夠當選。想要贏得立委選舉,勢必獲得該選區大部分選民的認同。
台北市議員是「複數選區制」,每個選區分別選八、九位到十幾位,有時競爭激烈到獲得3%或4%選民支持就會當選。在龐大的選民之中,李承龍不文明、親中反日的行為,有沒有可能獲得3%或4%選民的認同?
當然有可能。
只要有可能,下次台北市議員選舉他就有可能當選。
現在明白了嗎?
李承龍才不在乎綠色或中性選民是如何看他,因為這些人全不是他的「受眾」。
所謂受眾就是接受廣告的公眾,也就是廣告的對象。
所有廣告對象都不可能是全面的,它必須針對可能的消費族群。
李承龍這些行為的對象,就是他選區裡「親中反日」的選民。
以台北市而言,每個選區不具備3%到4%親中反日的選民嗎?
若能明白受眾的道理,接著就能了解IS那些看似極其愚蠢行為,其實都有它的目的。
IS發動恐攻,以及在網路上直播斬首人質的血腥畫面,它的受眾不是你我,而是那群有可能成為伊斯蘭國聖戰士,從小生長在西方社會的年輕人。
這些年輕人很大一部分是中東移民的第二、第三代,他們長期遭受白人的歧視,難以在成長的環境中找到「認同感」與「成就感」。從開始的迷惘,到後來的敵視,最終就可能認同伊斯蘭國的偏激思想。
而IS在各國幹下的恐攻,以及在網路直播斬首人質的血腥畫面,其目的不過在告訴潛在的支持者:我們什麼都敢做、什麼都敢幹,只要加入我們,我們一定支持你,你也什麼都可以幹!
這不就是認同感與成就感嗎?
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有它合理的動機。
每個人的一生不就在追求認同感與成就感?
下次再看到什麼令人疑惑的「公眾行為」,假如不明白,不妨先想一想它的「受眾」是誰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