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體而言,人的聰明才智分成三類──先知先覺、後知後覺,以及不知不覺。
假如你不這麼認為,不妨看看幾個例子。
首先看廚師。
好比說大蒜、橄欖油、胡椒、紅椒、牛肉……,每個人都清楚這些基本食材的味道。把這裡面的某些食材炒成一盤,又會是什麼味道?
先知先覺的廚師光是靠想像,就能正確預測這盤菜的結果。
後知後覺的廚師要品嘗實際炒出的成品,才能說出像是「哦,牛肉味重了點,假如再加一點洋蔥可能會更好」的評語。
不知不覺的廚師試吃成品,只有「喜歡、不喜歡」的直覺反應;如何改進會更好,對不起,完全說不出個所以然。
先知先覺的廚師具備創造發明的本事,後知後覺的廚師擁有研發改進的能力,不知不覺的廚師只能照著食譜做菜。
再看商品促銷。
好比說,某公司在舉辦商品促銷活動以前,有多少幹部能預測這活動可能產生的結果?又有多少幹部在活動進行以後,能由實際的結果,正確分析它失敗或成功的原因?或是,反正就是舉辦各種活動,有沒效果全憑運氣?
上述三種人,分別是先知先覺、後知後覺,以及不知不覺。先知先覺能洞燭機先,後知後覺能正確研判,不知不覺就只能靠運氣成事。
先知先覺是天才型人物!
即使天才,也只針對某一方面。例如畢卡索對色彩、貝聿銘對空間、愛因斯坦對物理、莫札特對聲音、巴菲特對投資市場。
假如你還是覺得先知先覺沒什麼,不妨再看一個例子。
有一天我和幾個朋友站在某門市的大廳,只見裝潢典雅、氣派非凡!尤其是那兩盞巨型水晶吊燈,晶瑩剔透,每盞造價超過台幣百萬元,把整個大廳點綴得燦爛奪目。
忽然,有個朋友問:「為什麼只有兩盞?假如那兩個角落再加兩盞不是更好?」
大夥一起抬頭,同時瞇著眼睛思考這問題。
有人說:「再加兩盞,不會有太擁擠的感覺嗎?」
這時候,我猛然領悟「先知先覺」是多麼的難,又多麼的重要!
誰能肯定眼前大廳是再加兩盞水晶吊燈,或是不加的好?
實際掛上兩盞水晶吊燈,再從「結果」評斷,那代表的是兩百多萬元的投資,以及幾天的施工期。
萬一加了以後卻感覺太擁擠,又該如何?
真加上兩盞水晶吊燈,就能讓你看出差異?
什麼叫好,什麼又叫壞?
你眼中的好,別人未必感覺好;你眼中的壞,別人未必感覺壞。
客觀地說,所謂好,是來店消費「大部分的客人感覺好」──誰能確定這感覺?
明白先知先覺的重要嗎?
對於一個大公司而言,每一項促銷活動都關係了幾千萬元的預算,每一項工程動輒數百萬元。假如一定要看到結果才曉得成效,浪費的已經浪費了,回收不了。
縱然看到結果,能正確分析它成功或失敗的原因,也不是容易的事!
經歷這些事情,我清楚自己不是先知先覺型人物。
即使後知後覺,我好像還差了那麼一點。
大部分時候我們大部分的人,都是不知不覺。
先知先覺是聰明人,後知後覺是才智一般的普通人,不知不覺則是愚昧無知的笨蛋――以前我不單如此認為,還把自己歸類為先知先覺的聰明人。
至於後知後覺,那是大部分的普通人。
當然,還有很少一部分屬於不知不覺的笨蛋──事情都發生了,明明白白地擺在眼前,卻還看不明白,這不是笨蛋又算什麼?
我始終如此認為,直到最近,離開軍隊到社會打滾了一年多,看的人物和角色多了、經歷的事情也多了,這才改變以往的想法。
事實上,只有極其的少數是先知先覺型的天才。
至於後知後覺,也只是一小部分智商較高的聰明人。
絕大部分的人,都是不知不覺的普通人。
我始終如此認為,直到最近,離開軍隊到社會打滾了一年多,看的人物和角色多了、經歷的事情也多了,這才改變以往的想法。
事實上,只有極其的少數是先知先覺型的天才。
至於後知後覺,也只是一小部分智商較高的聰明人。
絕大部分的人,都是不知不覺的普通人。
假如你不這麼認為,不妨看看幾個例子。
首先看廚師。
好比說大蒜、橄欖油、胡椒、紅椒、牛肉……,每個人都清楚這些基本食材的味道。把這裡面的某些食材炒成一盤,又會是什麼味道?
先知先覺的廚師光是靠想像,就能正確預測這盤菜的結果。
後知後覺的廚師要品嘗實際炒出的成品,才能說出像是「哦,牛肉味重了點,假如再加一點洋蔥可能會更好」的評語。
不知不覺的廚師試吃成品,只有「喜歡、不喜歡」的直覺反應;如何改進會更好,對不起,完全說不出個所以然。
先知先覺的廚師具備創造發明的本事,後知後覺的廚師擁有研發改進的能力,不知不覺的廚師只能照著食譜做菜。
再看商品促銷。
好比說,某公司在舉辦商品促銷活動以前,有多少幹部能預測這活動可能產生的結果?又有多少幹部在活動進行以後,能由實際的結果,正確分析它失敗或成功的原因?或是,反正就是舉辦各種活動,有沒效果全憑運氣?
上述三種人,分別是先知先覺、後知後覺,以及不知不覺。先知先覺能洞燭機先,後知後覺能正確研判,不知不覺就只能靠運氣成事。
先知先覺是天才型人物!
即使天才,也只針對某一方面。例如畢卡索對色彩、貝聿銘對空間、愛因斯坦對物理、莫札特對聲音、巴菲特對投資市場。
假如你還是覺得先知先覺沒什麼,不妨再看一個例子。
有一天我和幾個朋友站在某門市的大廳,只見裝潢典雅、氣派非凡!尤其是那兩盞巨型水晶吊燈,晶瑩剔透,每盞造價超過台幣百萬元,把整個大廳點綴得燦爛奪目。
忽然,有個朋友問:「為什麼只有兩盞?假如那兩個角落再加兩盞不是更好?」
大夥一起抬頭,同時瞇著眼睛思考這問題。
有人說:「再加兩盞,不會有太擁擠的感覺嗎?」
這時候,我猛然領悟「先知先覺」是多麼的難,又多麼的重要!
誰能肯定眼前大廳是再加兩盞水晶吊燈,或是不加的好?
實際掛上兩盞水晶吊燈,再從「結果」評斷,那代表的是兩百多萬元的投資,以及幾天的施工期。
萬一加了以後卻感覺太擁擠,又該如何?
真加上兩盞水晶吊燈,就能讓你看出差異?
什麼叫好,什麼又叫壞?
你眼中的好,別人未必感覺好;你眼中的壞,別人未必感覺壞。
客觀地說,所謂好,是來店消費「大部分的客人感覺好」──誰能確定這感覺?
明白先知先覺的重要嗎?
對於一個大公司而言,每一項促銷活動都關係了幾千萬元的預算,每一項工程動輒數百萬元。假如一定要看到結果才曉得成效,浪費的已經浪費了,回收不了。
縱然看到結果,能正確分析它成功或失敗的原因,也不是容易的事!
經歷這些事情,我清楚自己不是先知先覺型人物。
即使後知後覺,我好像還差了那麼一點。
大部分時候我們大部分的人,都是不知不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