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個月役期,夠了

義務役士兵依專業需求,大致上可分「技術兵」與「一般兵」兩種。

技術兵包含海軍、空軍的大部分,以及陸軍的少部分,他們必須學習複雜裝備的操作、保養、故障排除。當年我從官校畢業,海軍艦艇兵役期為3年,通常1年才能進入狀況,2年以後成熟,第3年可獨當一面。至於一般兵,基本上跑得快、跳得高、手榴彈扔得遠,熟悉槍枝射擊與可攜式武器使用,就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戰鬥兵。

針對技術兵,役期1年也不夠。可是一般兵,假如能排除與訓練無關的干擾,4個月就夠了。

現今部隊有多少與訓練無關的干擾?以海軍艦艇為例,每週休假兩天、週四莒光日,單是這兩項就占了每週七天的三天,其餘時間還可能要應付軍歌比賽、開會、週會、公差、裝備保養校閱、人員服裝校閱、上級單位檢查、開放參觀、高級長官蒞艦等的準備工作,假如能計算士兵用於訓練的時間,比例鐵定低到嚇人!

部隊能否排除這些與訓練無關的工作?只要待過軍中,會清楚沒有可能。因此將兵役延長1年,讓役男下部隊,最終實際「受訓」的時間必短於4個月。為何不將他們留在訓練中心,全程針對可能面對的戰時任務給予專精訓練?盡量減少甚至排除不必要的活動,例如週會、出公差、唱軍歌、基本教練、莒拳、刺槍術、政治教育、長跑、游泳……,不是說這些訓練不重要,而是短短的4個月能夠達到什麼效果?樣樣都學的結果,不就是樣樣無學?

4個月役期,能夠應付未來的戰爭嗎?

技術兵必須依賴志願役。萬一爆發戰爭,緊急召回一、兩年內退伍的官士兵,回原單位補足現役缺額。之後隨著戰況進行,高價載台例如戰機、戰艦、飛彈,只會越打越少,因而技術兵的需求也就越來越少。至於一般兵,只要召回三、四年內退伍的志願役,擴編至現役部隊編制的120% ~ 130%,隨著部隊越打越少,也應可滿足戰時所需。

當然,前述現役部隊與對岸相比是小巫見大巫。但別忘了台灣還有兩百餘萬後備部隊。日前總統赴陸軍教召部隊視導,訓話時指示:目前當務之急是強化後備制度,落實「常備一體」!

看到「常備一體」,我的感覺是夢幻般的「戰鬥文藝」。須知現役就是現役,後備就是後備,期望後備使用現役淘汰的老舊裝備,經過短暫訓練便能發揮現役戰力,那還需要現役部隊做什麼?

針對後備部隊的運用,較可行的作法如下:

一、      補充現役部隊:如前述原則,這部分約需45萬人。

二、      成立後備旅:志願役退伍8年之內,義務役退伍4年之內,總數約230萬人,基本上配發可攜式武器執行「次要任務」。

三、      維護社會穩定:對於「國家認同」不一的社會,戰時可能掀起的內部動亂,嚴重性不會低於外患。扣除前述12項所需,其餘後備部隊全數投入地方消防、救災、交通維護、反暴動、後方戰鬥支援等工作。

現代戰爭講究高科技,以人數取勝的人海戰術早已成為歷史。倘若遭遇戰爭,想要發揮整體戰力,除了「常備分立」的原則,動員方式更是成敗關鍵。須知戰時的環境十分惡劣,好比斷電、斷水,通訊與交通阻斷,駭客橫行,網路充斥假新聞,人心惶惶……,若這時才展開後備動員,再分別通知每個人何時到哪裡報到,成功率有多少?

較理想的方式是「預先規劃」,一旦政府發布動員令,無須個別通知,所有人都清楚自己在時限內要到哪裡報到。如此一來,戰火爆發的第一時間,現役部隊可擴編至15萬人,乙種部隊230萬人,若還有藏身在住處打游擊戰的45萬人,中共武統會是容易的任務嗎?

役男役期需要多久,重點在如何用、如何訓?果真後備動員依本文建議,役男能夠排除與訓練無關的干擾,讓他們專精於戰時所需技能,4個月的時間,夠了。常備一體,兩百餘萬後備部隊,遑論全副武裝上戰場,單單是每人發一把槍,每天把這群人餵飽,國防部就力有未逮。